01
关注我的朋友们应该都是互联网行业的,互联网行业讲究流量玩法。
别的不谈,流量这个东西以数据为支撑,也就是说,抛开数据讲流量抓取的都是耍流氓。
而怎么用数据来打造一套系统的流量抓取体系呢?
建模(建立一套数据分析模型)
刚来我们组的时候,大家忙着做测评做活动,我负责做销售报表。
每天统计报表是件很麻烦的事儿, 得花一上午的时间。销售数据这些倒还好,去平台后台把相关报表下载下来就好,但是有个叫做秒杀和coupon(折扣)的东西,每天都是个性化设置,需要手动整理。
我老老实实统计了两天后,终于忍不住了。
我问站点负责人,你们……做这个……是凭感觉……还是?
站点负责人一脸不可置信的嘲笑了我,怎么可能是凭感觉!
然后我问,那……你们建模吗?
站点负责人摆出一副难以描述的表情看我,什么建模?
当时我两的表情估计都如下图。
不建模,就单纯睁大眼睛看数据,到底是凭借什么算出来的折扣该给多少呢?
凭经验=凭感觉?
在我看来这个等号成立的完全没有毛病。
组长一脸神秘的冲我一笑,怎么样,我们路子野吧?
太野了好吗!
02
当年我还在做wish的时候,公司的策略是做铺货,电话号码列表 每个店几千几万个产品。wish有一个好处就是,玩法简单粗暴,花钱买流量(跟SEM差不多,关键词竞价),直接能看到销量的起伏变化。
我不清楚别人是怎么做的,我一开始用的是简单粗暴的漏斗筛选法。
我把上的listing都做活动(当时做活动可以加速产品通过审核),别人最多15分钟就停了,我烧30分钟。第二天检查产品出单情况,把出单的产品再单独提出来做活动。这次的活动优化关键词选词,然后再烧钱,再做,以此循环往复,寻找最优解。
我去之前,整个wish部门每周花的最多的也就300美金。我去之后,直接把上限冲到了2000美金,甚至有几天导致账户负债而无活动可做(wish账户半月回款1次)。
重点是:花费成交比一开始还极其的高,最高的时候好像在70%——这意味着有几天都是亏本买卖,给平台做嫁衣。
怎么样,刺不刺激,太刺激了好吗!
反正我有保底提成,怕啥,花啊,新账号早期不花钱,后期怎么做?
只要胆子大,天天有钱花,花钱的感觉太舒服了好吗!
由于我大幅度拉高了部门的花费成交比,后来有一天,经理默默的走到我身边碰碰我的肩膀,lissa,那啥啊,你你你省着点花。
我们经理当时的表情如下图。